集团新闻

  • 首页
  • 集团新闻
  • 征南中、夺交州、夹击荆州——坚持北伐背后的蜀汉选择

征南中、夺交州、夹击荆州——坚持北伐背后的蜀汉选择

2025-04-20 23:19:49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尤其在《三国演义》的巨大推动下,七擒七纵孟获更成为诸葛亮一大功绩。

一般认为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让蜀汉南中稳定,为诸葛亮五次北伐提供坚定的后方保障。

事实是诸葛亮南征后的蜀汉时期南方依然发生两次大型叛乱:

1、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前一年,建兴11年233年刘胄叛乱:

“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

2、诸葛亮死后的延熙3年240年再次发生叛乱:

“使越隽太守张嶷平定越隽郡。”

除了这些大叛乱外,还有一些小叛乱:

“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李恢传》

“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霍戈传》

事实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唯一起到作用就是:

备受西南夷信服的孟获在世时,西南夷不会大规模反叛,孟获死后,诸葛亮的七擒七纵就无效了。

相比之下,刘备的做法就很简单:先用南郡人邓方作为庲降都督,“夷汉敬其威信”,后用建宁人李恢为庲降都督,就实现有效治理。

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就点出了治理南中的关键:

“然要荒之俗,不与华同,安边抚远,务在得才。”

七擒七纵看似神机妙算,实际上是花拳绣腿——派遣合适的人治理,便可实现南中的安宁。

马谡在出征前给诸葛亮的建议:

“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

这就是诸葛亮七擒七纵的逻辑基础。表面看似不错,但这只是短期政策,难以成为长期政策——因为没有办法消除“要荒之俗,不与华同”这个根本性的叛乱原因。从邓方的做法看,只需要四个字就就可以让南中不反:

“轻财果毅”

轻财,即不压榨南中;果毅,即诚信。


诸葛亮南征路线——有点兴师动众

征南中、夺交州、夹击荆州——坚持北伐背后的蜀汉选择


南中历史背景下了解诸葛亮南征

《华阳国志 南中志》给了我们整体了解西南夷历史的概览:

战国时楚顷襄王派遣庄蹻攻打夜郎国。但《史记》记录的是庄蹻攻打的是巴和黔中以西,以贵州为主的夜郎国是在黔中以南,因此庄蹻攻打的不会是以贵州和云南为主的夜郎国。并且如果攻打的是夜郎国,庄蹻也不会因为北边黔中被秦国夺取而归路被断。

汉武帝时中原政权才和夜郎国进行接触。出使南越国的唐蒙得知南越国和西南夷的夜郎国相通,于是提出从夜郎国顺牂柯江而下攻打南越国的策略:

“窃闻夜郎精兵可得十万,若从牂柯浮船番禺,出其不意,此制越之一奇也。”

唐蒙提出派人到夜郎国进行治理,开通夜郎道,为进攻南越国做准备。最后,司马相如开通越巂郡、韩说开通益州郡、唐蒙灭夜郎国设立牂柯郡。

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益州廉头等24县反叛,被吕破胡平定;公元前83年,益州姑缯县又反叛,吕辟胡率军去平定,但失败;公元前82年,田广明率军平定,斩首5万,获取10多万头牲畜,投降西汉的南中部落首领亡波因为帮助平定战功而被封为钩町王。

汉成帝时,夜郎王、钩町王、卧漏侯三方相互攻打,西汉派遣张匡去调教无效,大将军王凤派遣陈立为牂柯太守,陈立到牂柯郡后,趁夜郎王来见面的机会斩杀夜郎王,平定纷争;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因为益州太守文齐不归附公孙述,而被刘秀以南中有义为由进行重赏。

汉明帝、汉章帝时,南中地区处于和平时期。

公元117年,汉安帝元初四年因为汉中等地羌人连年反叛,益州、永昌、越巂等地十几万人反叛,益州刺史张乔派遣杨竦平定,斩首3万多人,俘虏1500人,获取财物4000多万,降伏36个部落,整肃贪官吏90人,授功60人,自此南中安宁50年。

汉灵帝嘉平年间,南中再次反叛,汉灵帝派遣朱贵率领并州、凉州兵平定但失败;就在朝廷要放弃益州四郡时,李颙认为可以平定,于是被派遣去平定,救出被南中叛军俘虏的益州太守雍陟;景毅为益州太守时,将战乱时奇高的1000钱一斗米价钱,降低到8钱一斗米。

214年建安19年,刘备夺取巴蜀,派遣邓方治理西南地区;邓方死后,由李恢治理;

刘备死后,益州当地首领雍闿杀死建宁太守正昂,将俘虏的刚上任益州太守张裔送给孙权作为见面礼。越巂本地首领高定也杀死将领焦璜,自封为王;牂柯太守朱褒开始不听从蜀汉号令。


223年雍闿叛乱时南中局势。红色为雍闿叛乱的益州郡,蓝色为高定叛乱的越巂郡


诸葛亮对南征叛乱的失策

1、没有在223年雍闿、高定背叛时,立即派军平定。223年刘璋和刘备先后去世,稳定南中的两个君主先后去世,造成了局势动荡、人心不稳。

开始只是雍闿、高定二人反叛,朱褒在观望、当地部落也没有参与反叛。叛乱局势并不大,若诸葛亮迅速派军,稳定人心,很快就能平定。

但诸葛亮非要等到2年之后采取行动平叛。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中失败,但平定南中叛乱,还是绰绰有余的;且诸葛亮是以刘备刚死为由拒绝派兵平定,并非兵力或财力原因。

原本只是越巂、益州二郡反叛,朱褒的牂柯郡保持中立,吕凯和王伉坚守永昌三年不降,但因为诸葛亮没有及时平叛,造成了三郡皆反的局面。何况当时李严都已经击败围攻新道县的高定军,高定军基本上可以轻松平定。就只剩下雍闿而已。

2、面对孙权夺取南中的行动,却在未平定南中叛乱下和孙权结盟。雍闿反叛后,孙权为夺取南中:接受雍闿送来的蜀汉益州太守张裔;册封雍闿为永昌太守;派遣刘璋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到交州和益州边境驻扎,意图让刘璋旧部归附。雍闿之所以归附东吴,完全是驻守东吴交州的士燮和步骘所引诱。

面对东吴以交州吞并南中策略,诸葛亮并无反制策略。回顾一下历史,孙吴是侵夺蜀汉土地最多的对手,曹魏只有接收投降的孟达的上庸、新城二地。

刘备刚夺取巴蜀,孙权立马夺取长沙三郡,逼迫刘备订立湘水为界协议;刘备夺取汉中,孙权趁关羽北上攻打曹操,夺取了蜀汉荆州;刘备死后,孙权又意图以交州为基地夺取蜀汉南中地区。

这就是刘备为什么坚决要打夷陵之战的原因——东吴不断夺取蜀汉土地,蜀汉却一心攻打曹魏,对于东吴行为采取忽视态度。

若以诸葛亮、赵云的曹魏是敌观点,即便刘备不发动夷陵之战,而是夺取雍凉之地,甚至关中,那巴蜀是否又会像荆州一样被东吴夺取了呢?

3、七擒七纵孟获除了浪费士兵生命和时间外,没有太大的必要。首先,南中叛乱,领头的不是孟获,而雍闿、高定和朱褒。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弄得孟获好像是南中叛乱罪魁祸首似的。事实上,是诸葛亮没有发兵平叛以稳定人心,才有雍闿派遣孟获去煽动西南夷叛变。如果诸葛亮在雍闿反叛时,马上派兵平叛,孟获也不会跟随雍闿,帮助煽动西南夷反叛。

七擒七纵孟获,本质上是诸葛亮转移没有立即平叛造成孟获煽动西南夷反叛的矛盾。

4、诸葛亮南征后不留兵、不留粮的不开发政策,导致刘禅在面对成都被邓艾包围时难以选择南迁南中以继续蜀汉政权。邓艾围攻成都时,刘禅本来就有南迁南中继续蜀汉政权的意图,但被谯周阻止。谯周说服刘禅的最大理由就是南中开发不足,经济能力难以承担蜀汉南迁后的需求。平时南中都因为贫穷而反叛,一旦迁移到南中,加重征收赋税,岂非反得更快:

“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偪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一也……若至南方,外当拒敌,内供服御,费用张广,他无所取,耗损诸夷必甚,甚必速叛”


紫色、绿色线是马忠军路线;蓝色、黄色线是李恢军路线


诸葛亮南征最佳策略

1、继续防守永安,防止东吴沿江而上攻打巴蜀;

2、派遣马忠率军进入尚未反叛的牂柯郡以稳定局势,把朱褒调回成都,准备顺牂柯江东下攻打东吴交州;

3、派遣李恢从平夷县攻打雍闿叛乱的益州郡;派遣一军攻打高定叛乱的越巂郡;

4、李恢从益州郡顺红水河攻打交州的交趾郡、合浦郡等;马忠从牂柯郡顺牂柯进入珠江攻打交州的苍梧郡、郁林郡,甚至南海郡,吞并交州。如上图所示。

交州在三国时期并非不重要。刘备忙着夺取巴蜀时,孙权在建安16年派遣步骘率军降伏士燮的交州;诸葛亮南征后,以李恢领交州刺史,就显示蜀汉有意夺取交州,只是因为诸葛亮忙着北伐而没有实质行动。


交趾治理双方路线图


6686体育

263年到271年交趾之乱是诸葛亮夺取交州最佳案例

1、262年吴国王孙休派遣邓荀到交趾,征调野猪和孔雀到南京,交趾人极度不满,郡吏吕兴利用交趾人不满,在263年5月杀死交趾太守孙谞,起兵反叛。

2、但孙休当时却没有空去平叛,而是忙着:吕兴在交趾反叛的5月,曹魏宣布伐蜀,蜀汉要求孙休救援;11月刘禅投降曹魏,孙休又忙着平定蜀汉和东吴边境的小型叛乱;264年孙休意图趁曹魏占领巴蜀未稳的时机,发兵攻打永安以占领巴蜀,但原蜀汉守将罗宪坚决不投降东吴,东吴打了半年也没有打下,只好退军。

3、264年9月,曹魏册封投降的吕兴为都督交州诸军事、南中大将军 ,允许吕兴便宜从事,任命投降曹魏的原蜀汉大将霍戈为交州刺史;霍戈任命爨谷为交趾太守,派遣董元、毛炅、孟干、孟通、爨熊、李松、王素等率军到交趾援助王兴;

4、但爨谷等曹魏军还没有到交趾,吕兴就被交趾功曹李统杀了。爨谷接管交趾后不久就病死,交趾太守由马忠儿子马融接任,不久马融也病死,由杨稷接任。

5、268年,孙皓派遣刘俊、修则、顾雍率军攻打已经成为西晋土地的交趾,但被杨稷击败。最终双方在合浦郡古城进行决战,晋军大胜,修则、刘俊战死,郁林郡、九真郡投降西晋;东吴退守合浦郡。

6、269年孙皓派遣水、陆两路大军进攻交趾:陆路由虞汜、薛珝率领,从荆州南下;海路由李勖、徐存从福建出发,预计在合浦会合,共同击败交趾晋军。结果李勖军因为海路无法行走,只得在270年原路返回,最后被孙皓处死并夷灭三族。

7、虞汜军到达后,和苍梧太守陶璜共同在分水和杨稷军作战,先败后胜。

8、271年4月,虞汜军击败杨稷军董元部,董元死去;陶璜收买扶正首领梁奇,获得梁奇一万多人;最后双方在封溪决战,杨稷军被击败,退回交趾;7月,东吴军在投降东吴的交趾守将王约的里应外合下攻陷交趾,收复交州。


264年孙休将交州分拆为交州和广州


总结

1、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并不足以保证南中不发生叛乱,意义不大。诸葛亮南征结束不久,南中就有几次小规模叛乱,诸葛亮死前发生一次大规模叛乱,死后又有一次大规模叛乱。

西汉、东汉或者刘备时期对南中地区的治理经验表明,只要选择合适的人治理南中,南中就不会反,不需要七擒七纵。

2、刘备死时,南中叛乱只是雍闿和高定二人部分叛乱,朱褒和南中部落并没有参与反叛,由于诸葛亮没有及时出兵稳定人心,导致朱褒和孟获等本来不叛变的也因为局势动荡而叛变。南中大规模叛乱,责任在于诸葛亮没有及时平叛导致。七擒七纵孟获,更像是诸葛亮转移责任——孟获并非南中叛乱的罪魁祸首。

3、面对东吴积极接纳雍闿、意图吞并南中行为,诸葛亮除了派遣使者和东吴结盟外,并无应对策略。

守永安、以南中夺取交州进而围攻荆州,才是正确的应对策略。263年到271年的交趾之乱,就足以证明,蜀汉从东吴夺取交州比从曹魏夺取关中更轻松、更容易。

225年诸葛亮南征,226年交州士燮死去,其儿子士徽不服东吴分交州为交州和广州而反叛,就是一个机遇。

4、诸葛亮南征后,没有积极开发南征,导致263年刘禅在成都被围时,因南中无力承担蜀汉南迁而选择投降。

5、263年交趾之乱,魏晋只是以一个交趾郡兵力,就足以控制郁林和九真二郡。东吴派遣11万军队才彻底平定。若蜀汉在223年或225年从南中两路夺取交州,并非难事。

蜀汉投降曹魏后,东吴围攻永安半年都无法攻下,足以证明东吴无法逆水而上进攻蜀汉。

根据《汉书 地理志》记录,西汉时交州92440户、74.6237万人,人口并非少数。三国时期,交州是唯一没有发生战乱的地方,有大量士人流入,成为越南建国的起点。

平定南中,二路夺取交州(当时交州还是士燮管辖,东吴并未直接管辖,蜀汉还可以招降士燮),以巴蜀、交州二路夹击荆州,这才是223年刘备去世时诸葛亮应当采取的战略。

蜀汉作为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想要从最强的曹魏夺取雍凉或者关中,难度非常的高;和东吴争夺交州,成功的机率比较高。

蜀汉没有转移过北伐战略,是蜀汉灭亡的一大原因。开发南中,征战交州,都是蜀汉可以自保或开拓疆土的策略。

除非蜀汉一统南方,否则没有灭曹魏完成统一的可能。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